(转自:ETF炼金师)
### 一、基本概念与逻辑
增强型指数基金旨在超过基准指数的收益,依托主动选股策略对投资组合进行优化。相较于传统的被动指数基金,增强型基金通过一定比例的主动管理寻求超额收益。例如,基金经理可能会将少量资金用于市场时机把握、选股或新股申购,以期望提高整体收益。
这类基金的设计理念是融合被动和主动管理的优点,试图在追求市场平均收益的同时实现超越市场的盈利能力。具体而言,增强型指数基金一般将至少80%的资金配置于跟踪的基准指数成分股,剩下的20%则由基金经理运用不同策略进行主动投资。
增强型基金的收益来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于指数的贝塔(Beta,β)收益,二是通过主动管理获得的阿尔法(Alpha,α)收益。
### 二、与指数基金的对比
增强型指数基金的投资限制要比普通权益基金严格。首先,至少80%的权益配置必须投资于基准成分股,从而确保基金表现不大幅偏离基准。其次,基金合同会设置年化跟踪误差,通常要求不超过8%,以此确保较高的跟踪一致性。
从沪深300指数的表现来看,2023年数据显示,指数增强基金的收益逐年减少,相较于同类被动指数基金的表现优势已显著缩小。具体而言,自2021年以来,沪深300的增强型基金逐渐落后于被动型指数基金。在中证500指数领域,尽管仍有轻微超额收益,但也未能突破0.5%的大关。
### 三、指数增强基金的特点
增强指数策略的优势体现在透明的投资逻辑和风险控制上。投资策略通常基于对指数成分股的超配或低配进行调整,持仓风格相对稳定,且与跟踪指数的成分股重合度较高。由于增强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跟踪指数的约束,波动性相对较低。
不过,在市场整体向下的背景下,增强部分收益可能减弱,导致整体策略的回撤加大。因此,确保增强部分的收益稳定是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 四、增强策略的实施
增强策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主动增强和量化增强。
主动增强依赖于基金经理的基本面研究,通过调整成分股的权重,或在合同允许的范围内增配非成分股,来实现超额收益。量化增强则侧重于数据驱动,通过建立模型挖掘市场规律,并基于历史数据预测未来市场表现。
常见的量化选股策略包括多因子选股,旨在通过统计分析识别出与股票上涨有关的历史特征。此外,T0策略和线下打新也是常用的增强手段,前者通过短期交易实现日内差价,后者则通过参与新股申购获取稳定收益。
### 五、选择增强型指数基金的注意事项
在选择增强型指数基金时,投资者应关注两个主要标准:资产的稳定性与成长性,以及资产现有的估值水平。
对于估值的判断,业界常用市盈率百分位和风险溢价指数两种方法。市盈率百分位指标可帮助判断当前指数所处的历史位置,而风险溢价指数则提供了对价格高低风险的评估。这些指标指导投资者何时定投或减仓。
### 六、选择增强型基金的具体方法
选择增强型基金时,应考虑基金的成立时间、历史表现及规模。一般而言,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基金不应被纳入考虑,因为其业绩稳定性尚待验证。同时,要关注基金的历史排名,优先选择长期在同类中表现优秀的基金。
此外,基金规模对流动性和投资策略的执行同样至关重要。规模过小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而规模过大则可能引发投资风格漂移。最终,投资者还需关注基金的交易成本,尽量选择低成本的基金以提高整体收益。
通过上述分析,投资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指数增强基金,做出更为理性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