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凉了” 传闻甚嚣尘上
最近,AI 圈可是被一条劲爆消息给刷屏了,那就是 “DeepSeek 凉了”。只要你还刷短视频平台,大概率就刷到过类似的新闻,很多点赞量达到两万、四万的,估计播放量都在百万以上 ,评论区也有一堆被忽悠带了节奏的网友,全都在说 DeepSeek 不行了。从社交平台到行业论坛,大家都在热烈讨论这个话题,仿佛 DeepSeek 真的已经日薄西山。“DeepSeek 使用率从 50% 暴跌到 3%!”“DeepSeek 正在跌落神坛!” 这样吸睛的标题随处可见,让人忍不住点进去一探究竟。

国际知名半导体研究机构 Semianalysis 的数据更是给这把火添了柴,其报告显示,DeepSeek 的用户使用率已从年初 7.5% 的峰值明显回落,官网流量同期下滑近三成。而全球知名 AI 模型集成平台 Poe 统计的数据也显示,R1 的使用率从 2 月 7% 的高点腰斩至 4 月底的 3%,第三方平台托管的 Token 流量占比从 3 月的 42% 骤降至 5 月的 16% 。这些数据看起来触目惊心,似乎 DeepSeek 的衰落已成定局,也让众多关注 AI 发展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曾经的明星产品。
使用率数据的 “乌龙”
但只要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这些数据的来源和统计方式,就会发现其中的漏洞百出。先说使用率从 50% 暴跌到 3% 这个惊人的数字,只要追溯到数据源头 AI 模型平台 Poe 的报道,就能发现这完全是个数字乌龙。在 Poe 的统计中,即便是年初 DeepSeek 最火爆的时候,使用率也仅仅在百分之六七左右 ,远没有达到传闻中的 50%。所以,所谓从 50% 暴跌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很可能是有人将 “使用率下降了 50%” 错误理解成了 “从 50% 开始下跌” ,以讹传讹,才造成了如今这样夸张的谣言。 要是 DeepSeek 真能达到 50% 的使用率,那在 AI 领域绝对是霸主级别的存在,估计 OpenAI 的山姆奥特曼都得坐不住了。
统计指标的模糊性
除了数据乌龙,大模型使用率这个指标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统计难度。不同的大模型平台,由于用户群体、使用场景和统计方式的不同,得出的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就拿这次 DeepSeek 的事件来说,在 Poe 平台上其使用率仅为 3% ,但在另一个平台 OpenRouter 上,DeepSeek 的使用量却远高于 10% ,用户活跃度相当高。这充分说明,单一平台的数据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大模型的真实使用情况,仅仅依据 Poe 平台的数据就判定 DeepSeek 凉了,显然是过于草率了。 不同平台统计数据的巨大差异,也让我们对这些所谓的使用率数据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也许,我们需要一种更加科学、全面的统计方法,才能真正了解大模型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开源策略与第三方接入
事实上,DeepSeek 自开源以来,其生态布局正悄然改变着 AI 领域的格局。虽然官网流量有所下滑,但在第三方平台上,DeepSeek 的模型使用量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自 R1 首次发布以来,已增长将近 20 倍 。腾讯元宝、百度搜索、微软 Azure、AWS 亚马逊云科技等众多科技巨头的产品纷纷接入 DeepSeek 模型 。以腾讯元宝为例,今年 3 月 26 日凌晨,它迎来重大升级,同时接入 DeepSeek V3-0324 最新版以及深度思考模型 “腾讯混元 T1” 正式版 。升级后,元宝在编程、数学推理和长文本处理等场景中的表现更加出色。而百度搜索也在 2 月 16 日宣布,为丰富更多元化的搜索体验,将全面接入 DeepSeek 和文心大模型最新的深度搜索功能 ,搜索用户可免费使用 DeepSeek 和文心大模型深度搜索功能,文心智能体平台的开发者也将能随时调用 DeepSeek 模型创建并调优智能体。
这些第三方平台的接入,虽然导致 DeepSeek 官网流量分散,但从整体生态来看,DeepSeek 的实际使用量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就像安卓系统,虽然自身不直接面向用户收取费用,但通过开源,让无数手机厂商使用其系统,从而构建起庞大的生态帝国。DeepSeek 也在走类似的道路,通过开源和第三方接入,让自己的模型无处不在,渗透到 AI 应用的各个角落。官方发展重心与资源分配
DeepSeek 之所以主动降低官网服务质量,减少官网流量,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全球显卡资源紧张是当下 AI 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DeepSeek 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维持官网的高流量服务,还是投入到新模型的研发中,这是一个关键的抉择。DeepSeek 选择了后者,它将重心放在开发新模型上,试图在技术上实现更大的突破。
从创始人梁文锋的理念中也能看出这一战略倾向,他曾表示目标是搞 AGI(通用人工智能),而不仅仅是做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DeepSeek 需要大量的算力和资源来进行研发。通过降低官网服务质量,减少官网流量,可以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到内部研发上,为开发下一代模型 R2 做准备。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导致官网数据不好看,但从长远来看,一旦新模型研发成功,DeepSeek 将在技术上占据更大的优势,重新引领行业发展。 就像英伟达,早年也曾在显卡业务上做出过大胆的决策,砍掉一些短期利益的业务,专注于 GPU 芯片的研发,最终成为全球 GPU 芯片的霸主。DeepSeek 也在赌一个未来,用短期的用户流失换取长期的技术突破。
大模型竞争的核心要素
这一事件也让我们对大模型竞争的核心要素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技术突破和创新才是立身之本,而不是短期的流量和使用率。DeepSeek 从一开始就将目标瞄准 AGI,致力于技术研发,通过开源和第三方接入扩大影响力,这种战略布局展现了其长远的眼光。就像在武侠世界里,真正的高手注重的是内功修炼,而不是表面的招式华丽。大模型的竞争也是如此,只有不断提升技术实力,修炼好 “内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些只关注短期数据,忽视技术创新的做法,无疑是舍本逐末,最终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对未来 AI 发展趋势的展望
展望未来,AI 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DeepSeek 的 R2 模型预计将带来更强大的性能和功能,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从行业趋势来看,AI 与各行业的融合将更加深入,无论是医疗、教育还是金融领域,AI 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样,AI 也将重塑各个行业的生态。我们有理由期待,在 DeepSeek 等企业的推动下,AI 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便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智能、美好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AI 助手将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帮助我们解决各种问题,开启全新的生活模式。
拨开迷雾,理性看待
DeepSeek “凉了” 不过是一场被夸大的误解。数字乌龙和片面的数据解读误导了大众,而 DeepSeek 自身的开源策略和战略重心转移才是导致数据变化的真正原因。在 AI 这个充满变数的领域,我们不能被短期的数据和传闻左右,而要以更长远、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企业的发展。相信随着 R2 模型的推出,DeepSeek 将再次用实力证明自己,在 AI 的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也将为我们带来更多关于人工智能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