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2分钟搞懂AI!从达特茅斯会议到GPT的底层逻辑全解析

hqy hqy 发表于2025-07-13 17:37:49 浏览1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家人们谁没被AI搞得晕头转向过?刷到“神经网络”“大语言模型”这些词,是不是感觉自己像在看外星文?最近挖到个宝藏视频,清华姚班博士花半年做成的90分钟干货,愣是把AI从根儿上给讲明白了,连我这种数学渣都看入迷了!今儿就用唠嗑的方式,带你们扒拉扒拉AI那些事儿~

一、AI的起点:一场改变世界的“神仙会议”

1956年,十几个科学家窝在达特茅斯开了场小会,参会的全是大佬——信息论发明人香农、AI之父麦卡锡... 谁能想到,这场开了一个多月的会,搞出了后来打败李世石的AlphaGo,还有现在天天陪咱们聊天的GPT!

会议核心就一个:咋造个能“学习”的机器?就像小狗听到“坐下”就知道该干啥,AI的本质也是“看情况做事”。比如人脸识别能认出张三李四,GPT能根据问题回答,靠的都是把“输入信息”和“聪明的输出”对上号。要是AI把所有人都认成张三,那就是妥妥的“人工智障”了(笑)。

二、AI的两大流派:符号主义VS机器学习

1. 符号主义:用逻辑搭积木

这派科学家觉得,智能就是一套“如果...就...”的规则。比如“阴天+湿度>70%=要下雨”,把这些规则输入机器,它就能像专家一样推理。以前的医疗诊断系统就是这么搞的:收集医生说的“症状-疾病”规则,病人输入症状,机器就能判断可能得啥病。

但这招有硬伤:现实哪有那么多绝对规则?不同医生看法不一样,听谁的?而且机器永远超不过专家水平,不会自己“进化”,就像背死书的学生,没法举一反三。

2. 机器学习:像训狗一样“喂”出智能

这派思路更接地气:不提前塞规则,让机器自己学。就像训狗时,坐下就给狗粮,乱蹲就拍脑袋,久而久之狗就知道该干啥了。机器学习也是给机器“奖励”或“惩罚”,让它自己调整参数,越练越厉害。

比如让AI认猫,先给它看一堆猫的照片,告诉它“这是猫”,再看一堆不是猫的照片,告诉它“这不是猫”。机器自己琢磨规律,下次看到新图片,就能猜是不是猫了。现在的ChatGPT、AlphaGo都是这路子,靠海量数据“喂”出来,越用越聪明。

三、从草履虫到GPT:智能的本质是“函数”

还记得中学生物课的草履虫吗?滴肉汁就凑过去,撒盐就跑开,这就是最基础的“智能”——根据环境输入做反应。AI也是一样,本质上就是找“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用数学的话说就是“函数”。

美国有个老爷子超激动地说:“世界万物都是函数!声音传到耳朵是函数,光线照到眼睛是函数,连矩阵里的数字都是函数!” 图灵测试为啥能判断AI是否智能?就是看它的“输入-输出”函数和人有多像,要是聊半天分不清对面是AI还是人,那它就“成精”了。

四、普通人为啥要懂AI?防割韭菜+保饭碗

现在万物皆可AI,不懂点底层逻辑,分分钟被忽悠。比如有人说“我们的AI能100%预测股票”,你就该琢磨:它是靠符号主义的规则,还是机器学习的大数据训练?有没有可能过拟合(把偶然当规律)?

更实在的是,知道AI怎么“学习”,就能反推怎么不被它取代。AI擅长处理有规律的数据,比如下棋、认图,但创意、情感这些“没规则”的活儿,暂时还是人类的主场。所以啊,与其焦虑失业,不如多练练AI学不会的本事~

最后想说,AI这东西看着高大上,拆开了看就是“用数学模拟智能”。从达特茅斯会议到今天的GPT,科学家们折腾了60多年,才让机器从“石头”变成“聪明小狗”。咱们花2分钟搞懂它,不光是追热点,更是看懂这个时代的底层逻辑~ #AI科普 #神经网络 #科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