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pSeek “凉了”?谣言背后:用户未远离,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

hqy hqy 发表于2025-07-17 17:13:39 浏览1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近期,“DeepSeek 使用率从 50% 暴跌至 3%”“跌落神坛” 等说法在网络上流传,引发不少人对这家 AI 企业命运的猜测。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差评前沿部深入剖析后发现,这不过是一场因信息误读引发的乌龙,而 DeepSeek 的发展路径,远比谣言所描绘的更具深意。

谣言源头:一场数字乌龙引发的连锁反应

追溯谣言根源,竟是 “看串数据” 惹的祸。实际上,DeepSeek 使用率从未达到过 50%,即便是年初最火爆时,这一数字也仅为 6%-7%。所谓 “从 50% 暴跌”,是将 “使用率下降 50%” 误读为 “从 50% 开始下跌”。夸张的数字对比经传播发酵后,演变成了 “DeepSeek 要凉” 的惊悚叙事,不少网友被带了节奏。

不可否认的是,DeepSeek 官方平台的使用率确实较年初下降约一半,但这能否等同于 “用户抛弃了 DeepSeek”?答案是否定的。

真相:用户未离开,只是 “不在官网用 DeepSeek”

深度求索(DeepSeek 母公司)的商业逻辑,从一开始就跳出了 “靠官方平台服务盈利” 的框架。其核心策略之一,是开源自家大模型,让更多企业 “接入”。半年来,腾讯、百度搜索、元宝等互联网平台,手机语言助手,甚至冰箱、空调等智能家电,都引入了 DeepSeek 技术。

第三方渠道的爆发式增长,分流了官方平台用户。有数据显示,仅看网页端,DeepSeek 三个月内流量下滑明显;但将第三方托管的模型使用量纳入统计后,其用户规模半年内激增 20 倍。简言之,用户不是不用 DeepSeek 了,而是不在 DeepSeek 官网用 DeepSeek 了。

战略选择:舍 “官服流量”,求 “技术渗透”

为何甘愿让官方平台 “降温”?这与 DeepSeek 的长期目标密切相关。其 API 价格低廉,但官方平台存在延迟高、用户体验欠佳等问题。相比之下,接入第三方的 DeepSeek 模型,在体验上更优。

这并非技术短板,而是企业主动选择的结果。深度求索创始人梁文峰曾明确表示,提供云服务并非核心目标,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才是终极方向。在显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公司更倾向于将算力投入到下一代模型(如 R2)的研发中,而非维持官方平台的运营。

结语:AI 赛道的 “另类突围”

这场谣言风波,恰恰折射出 AI 行业的认知误区 —— 过度关注短期流量与使用率,却忽略了技术渗透的深层价值。对 DeepSeek 而言,用户在第三方平台的活跃,正是其技术落地的印证。

如今,当外界还在为 “凉没凉” 争论时,DeepSeek 已悄然融入互联网服务、智能硬件等多个场景。或许,在 AGI 的漫长赛道上,这种 “舍短期流量、谋长期布局” 的选择,才是更具远见的突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