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综合《乌克兰真理报》和乌克兰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2025年2月中旬,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每一次发言都在国际政坛掀起波澜。就在2月17日,一则突发消息让世界哗然——乌克兰无人机精准袭击了俄罗斯南部克鲁泡特金石油泵站。这座泵站不仅是哈萨克斯坦向欧洲和美国输送石油的关键枢纽,更暗藏美国嘉吉、雪佛龙等巨头的巨额利益。袭击导致输油量骤降70%,而此时距离泽连斯基前两天痛批特朗普“绕过乌克兰密谈”的风波,仅仅过去不到一周。
这场看似突发的袭击背后,实则是泽连斯基对美俄政治博弈的一次猛烈反击。当特朗普试图用“美俄合作”架空乌克兰、欧洲在能源危机中左右摇摆时,泽连斯基选择了一条危险却清醒的道路:用无人机划破长夜,将一枚“石油炸弹”投向西方与俄罗斯的能源命脉。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资料图)
凌晨时分,俄罗斯南部的克鲁泡特金石油泵站陷入一片火光。乌克兰无人机的突袭不仅摧毁了基础设施,更切断了经哈萨克斯坦流向美欧的15%全球海运石油量。这一动作的狠厉之处在于,它直接戳中了三个敏感神经:
其一,美国资本的利益网。里海管道集团公司(CPC)背后站着美国嘉吉、雪佛龙等巨头,特朗普政府此前刚宣布“压低油价以缓解通胀”,而泽连斯基的无人机却让油价面临上涨压力。其二,欧洲的能源软肋。欧盟30%的石油依赖俄罗斯,此次袭击虽未直接冲击欧洲本土,却暴露了能源供应链的脆弱性。其三,俄乌战场的战略平衡。泵站距俄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仅230公里,袭击表明乌克兰已具备远程打击纵深目标的能力,打破了俄方“防线无懈可击”的幻想。
更耐人寻味的是,泽连斯基在袭击后高调援引乌克兰对外情报局的报告,强调“西方每投2美元远程打击资金,俄方损失近10美元”。这两组数据的对比——袭击造成的70%输油量下降与2美元对10美元的“投资回报”——构成了他对外交谈判的底层逻辑:只有让俄罗斯尝到持续战争的苦头,才可能换来真正的和平。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资料图)
时间倒回2月12日,特朗普与普京的“背靠背通话”曾让世界屏息。这位前总统宣称“美俄将合作结束冲突”,甚至暗示可能放松对俄制裁。泽连斯基的无人机袭击,正是对这份“和平协议”的提前否决。他在2月13日的核电站视察中毫不留情地撕开美俄密谈的遮羞布:“没有乌克兰参与的谈判是无效的!”
这场冲突的本质早已超越俄乌边界。泽连斯基深知,若美俄绕过自己达成协议,乌克兰很可能沦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他的强硬表态实为三重警告:
对欧洲:“乌克兰是欧洲的一部分,若被排除在谈判外,你们的能源安全也将岌岌可危。”
对美国:“若用‘交易’换和平,乌克兰的主权和欧洲的未来都将付出更高代价。”
对俄罗斯:“没有反俄联盟的支撑,任何停火都是暂时的休战。”
在泽连斯基的强硬姿态背后,是一组扎眼的数字:乌克兰和欧洲承担了80%的战争消耗,而美国仅占20%。这一数据被他反复提及,成为反驳西方“隔岸观火”的利器。
2024年11月,拜登政府允许乌克兰使用ATACMS导弹打击俄境内目标时,曾被视为对乌支持的高峰。但随着特朗普上任,美国对乌援助的不确定性陡增。泽连斯基的无人机袭击,某种程度上是对新政府政策转向的预警——如果西方削减支持,乌克兰不仅会失去谈判筹码,更可能因防线崩溃而彻底崩盘。
与此同时,欧洲的沉默令他倍感焦虑。德国等国因能源依赖与俄缓和关系,法国则试图扮演“调停者”角色。泽连斯基在视频讲话中直言:“若我们倒下,欧洲的安全屏障也将瓦解。”他试图用无人机袭击的威慑力,将欧洲拖入更深的战略捆绑:要么共同承担风险,要么在战火中付出更惨痛的代价。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资料图)
克鲁泡特金泵站的袭击,揭开了一场更宏大的能源战争序幕。
对俄罗斯而言,切断部分输油线路虽非致命,却暴露了其能源基础设施的脆弱性。莫斯科已誓言报复,近期对哈尔科夫的攻势明显升级。
对欧洲来说,短期内的石油短缺可能迫使它们加快从中东、北非寻找替代来源,但长期来看,与俄能源脱钩的成本极高。
对美国而言,CPC公司的损失看似尴尬,却为其提供了新的谈判筹码——若油价飙升,拜登政府可借机施压欧洲共同制裁俄罗斯,同时维持对乌的军事援助。
泽连斯基的算盘打得精明:他深知特朗普渴望“快速脱身”,也明白欧洲对廉价的能源永不餍足。通过袭击美国资本参与的能源节点,他既切断了特朗普与俄方的潜在利益纽带,又将欧洲推向了必须“选边站队”的境地。
2025年的春天,俄乌战场的硝烟仍未散去。泽连斯基的无人机袭击、对美俄的公开宣战、以及对欧洲的灵魂拷问,都在指向同一个问题:这场战争究竟要如何收场?
从基辅的角度看,泽连斯基的选择充满悲壮色彩。他赌上了乌克兰的军事能力、西方的团结意愿,甚至是用平民的鲜血换取谈判桌上的主动权。但风险同样巨大:一旦无人机袭击引发俄方全面反扑,或是欧洲因能源危机放弃支持,乌克兰可能彻底失去翻盘的机会。
而对于世界而言,泽连斯基的举动敲响了一记警钟: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小国从未真正安全。当特朗普的“交易外交”遇上泽连斯基的“以战促谈”,当欧洲的能源利益与乌克兰的主权诉求碰撞,这场战争早已不再是两个国家的较量,而演变为全球秩序重构的前奏。
或许正如泽连斯基在视察核电站时所说:“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战斗到底。”只是,战斗的终点究竟是和平的曙光,还是另一场更残酷的博弈,答案仍藏在硝烟之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