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7月18日,我国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在合肥召开。记者在展会上看到,我国气象服务逐渐从公共服务的“基础支撑”,向多领域“经济引擎”跃迁。我国气象经济产值已经超过2000亿元,全国已经有1万多家企业与气象相关。
我国气象经济产值已超2000亿元
博览会以“气象融入新经济,携手共创好未来”为主题,汇聚来自气象、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交通旅游、医疗康养、金融保险等20余个领域百余家参展商。固定翼+旋翼两种飞行模式的气象智能一体化无人机,可用于风电场选址的激光虚拟测风塔,能驱散雾霾化解冰雹、功能惊人的空气炮等多款气象科技产品悉数亮相。现场通过供需对接、现场签约等方式实现精准链接与高效转化,全面气象服务在千行百业深度嵌入与协同创新。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 许小峰:现在气象经济产值已经达到了2000多亿,全国已经有1万多家与气象相关的企业了。它涉及了国家发展许多万亿级的产业,包括新能源、低空经济,所以可以看到气象经济其实潜力是非常大的。
另一方面,气象减灾理念从“被动救援”向“主动防控”转变,通过保险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也成为精准预报、针对性气象服务供给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向,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隐形引擎”。
中国再保险集团首席风险官 曹顺明:截至2024年,政策性巨灾保险试点覆盖了24个省份,年保费超过13亿元,过去5年增长了57%。承保风险由最初单一地震风险扩展到地震、台风、暴雨、洪水、暴雪等自然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
不再“看天吃饭” 神奇气象黑科技齐亮相
本届展会上,一批高科技气象产品扎堆亮相。从专往云里钻的探测无人机,到“口袋里的气象站”,气象新科技,让从前的“看天吃饭”,变成了现在的“算天算地”。气象科技更加精准服务我们的生活。
这是一款智能气象探测无人机。在它的底部搭载着云雨粒子探测设备,正中间机腹部位还有一个微型激光测风雷达。有了这个利器,对于人工降雨或人工消除冰雹等作业效果会有一个大幅提升。
经常听到天气预报某地降雨多少,但是如何确保降雨数据准确有效呢?其实,气象部门定期会对雨量观测设备进行校准。这就是我国首个全自动雨量计校准仪,它首次实现了雨量观测设备的现场校准,全过程一键全自动完成,减少了人为误差,校准精度大幅提升,校准数据还可实时远程传输至云端。它还自带辅助维修功能,发现问题,当场立刻解决。
现在通过手机上的气象软件,人们可以实时了解未来48小时分钟级的天气变化。此刻,记者所在的位置气温已达到35℃,未来两天还会更高,所以它提醒要防范中暑。从气象软件上还可以看到哪里风大,风向是怎样,风力风速又是如何,各种各样天气变化一目了然。这种超精细的气象服务对人们的运动出行都有非常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