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2025 年 8 月 6 日,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ISC.AI 2025)以 “All In Agent”为主题在北京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赵志国出席大会并致辞,他肯定了智能体技术的战略价值,并表示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的融合发展,是时代命题,是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更是责任的担当。需要各界加强人工智能与安全产业的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坚持协同共治,形成安全发展合力。
AI既是安全“倍增器”,也带来三大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呈群体性突破之势,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特征更加明显,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和安全领域的结合日益紧密,不仅催生为网络安全提供了更具主动性和适应性的技术工具,更推动安全体系从被动防御向智能驱动重构,其“安全能力倍增器”的效应正加速显现。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革新的背后安全风险正在交织叠加,带来的风险挑战引发广泛关注:
一是技术脆弱性带来内生安全风险。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是以数据、算法、算力三要素的共同驱动,数据的依赖性、算法的复杂性、算力的集中性等内在属性,使得模型幻觉、算法黑箱、数据可信等特有的安全风险更加凸显。
二是恶意利用放大安全危机。人工智能驱动的攻击手段正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在显著降低攻击门槛、提升攻击频率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攻击的隐蔽性与变异性。深度伪造欺诈、自动化攻击、开源生态投毒等新型网络威胁日渐增多。
三是治理的复杂性日益凸显。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使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推广,以及多场景的深度渗透,使其安全治理涉及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应用安全、伦理规范等多重维度,监管框架完善的速度仍落后于技术发展应用速度,治理难度与不确定性持续上升。
夯实 “人工智能 + 安全” 发展基石
近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强调要“提升安全能力水平,加快形成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这为“人工智能+安全”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在会上,赵志国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坚持技术创新,筑牢安全发展根基。聚焦深度学习框架、智能芯片等关键领域攻坚突破,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安全发展能力。构建通用与专用相结合的模型体系,加强模型安全评估与审计验证工作,提升模型准确性和稳定性。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强化芯片、服务器等底层硬件的自主保障能力,筑牢基础设施安全底座。
第二,坚持融合赋能,壮大产业发展生态。加强人工智能与安全产业的深度融合、双向赋能。一方面,以“人工智能+安全”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安全产业,发挥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告警研判、恶意软件识别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安全技术更新、路径升级、模式重塑,牵引市场主体、产业生态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以安全能力建设保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壮大,加大智能算法漏洞检测、深度伪造防御、隐私计算等安全产品供给,加快工业互联网、5G等重点场景安全防御能力建设,织密人工智能应用的安全防护网,构建内生安全综合能力体系。
第三,坚持协同共治,形成安全发展合力。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在安全机制共建、技术攻关、规模应用、标准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构建“人工智能+安全”产业生态圈。积极推动并参与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国际合作,聚焦模型幻觉、不可解释性等技术风险,强化前瞻研判、交流合作、标准共建,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架构和体系。
“中国互联网协会也将持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与业界同仁携手共进,为建设网络强国、制造强国、数字中国贡献坚实的力量!”他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