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上午,广州超算中医大模型落地展示应用活动在广州汉古中医举行。活动由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王昌栋教授主持,广西右江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相关专家参加了本次活动,同时也吸引了医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多方专家,共同探讨中医与人工智能的前沿融合发展与实际应用。
据介绍,广州超算中医大模型基于10万+病例数据、千问大模型、国家超算广州中心算力平台进行训练。模型目前已完成工程化,并落地使用,通过临床医生人机交互迭代不断优化,逐步贴近中医医生的临床经验。
王昌栋教授介绍,该模型可作为医生的智能助手,辅助快速生成诊断建议,提升临床决策效率。同时,该模型也为中医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帮助中医学生系统学习和传承名老中医的宝贵临床经验,推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与学术传承。
“每个医生其实都希望有一个强大的AI助手,更好地去梳理总结自己的经验。我在科室里也是要求大家必须要拥抱新技术,否则就会被淘汰。”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奚小土说。
“值得关注的是,这个系统还构建了完善的闭环优化机制。”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陈弘毅博士研究生介绍,临床医生在实际诊疗中使用模型输出后,可对系统的预测结果进行评分与反馈,这些真实世界的临床数据将被用于模型的持续迭代升级。通过不断吸收模型模仿的一线医生本人的专业意见与实践验证,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得以动态提升,形成“应用—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为中医个人经验传承注入持续动力。
据了解,该团队基于20万+急诊分诊数据开发的急诊分诊模型,已成功部署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急诊分诊台,显著提升了分诊效率。“AI模型应该辅助医生,而非替代医生。急诊分诊模型也可以部署在中医馆这样的医疗机构,辅助中医发展急救水平,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医学这条路上,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主任李莉希望人工智能医学模型不仅应用于医院,未来还可以应用于院前的场景,让患者在家里、在手机上就能判断自己的情况,避免浪费时间,也提高生活质量。
右江民族医学院党委书记李雪斌表示:“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是实现医疗技术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我们依托附属医院丰富的临床数据,重点推进数据标注与智能体开发,正联合王昌栋教授团队及广州超算中心,突破当前AI医疗多聚焦单病种、尤其是影像病理领域的局限,拓展更广泛的疾病研究与应用空间。”
文|记者 陈辉
图|阙道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