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人机协同支持的基础教育创新教学实践

hqy hqy 发表于2025-03-01 06:27:50 浏览26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伴随教育发展与数字技术的双重作用,教育系统正发生系统性重构。在教育理念、体制机制、数字环境、数字资源、教育数据等的共同作用下,教学、管理、评价正发生系统性变革。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顺应《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强调的大单元教学、主题化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新方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发展,逐步具备了高效文本处理、多元信息加工、流畅人机对话、拟人智能代理等优势,为人机协同开展创新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基础。

一、人机协同开展创新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

生成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为人类教师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信息泄露、信息幻觉、信息遮蔽、数字鸿沟加大等潜在风险。因此,人机协同开展创新教学实践也需遵循一定基本原则。具体包括:第一,人机协同教学以人为本。借助人工智能开展创新教学实践的本意在于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果、创新教学形态,绝非将机器取代人类教师、学生,使之成为机器的“奴役”;应始终将学生、教师视为人机协同的中心,呈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机器赋能的形态。第二,人机协同教学优势互补。人机协同开展创新教学需规避“机器生成”取代“人类思考”的风险,人机协同的目的在于为教师、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遇,而非遮蔽人类的认知、能力的缺陷,进而导致教师、学生失去发展机遇,甚至丧失思考能力;应发挥教师、学生在人机协同中的审美创新、价值判断等优势,并借助机器促进教师、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发展。第三,关注隐私保护与教育公平。应遵从学术伦理与技术向善的基本道德规范,制定相应安全防范措施与数据使用规定,保证数据安全、信息安全;通过区域统筹、UGBS多元协同、资源共享等方式,预防因AIGC应用进一步引发的“数字鸿沟”。

二、人机协同开展创新教学实践的应用场景

大单元教学、主题化学习、项目式学习是目前基础教育创新教学实践的重要方向,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环节,均可发挥人机协同优势,支持开展创新教学实践。整体应用场景及环节见表1。

表1 机协同开展创新教学实践的应用场景及环节

场景

环节

设计

实施

反思

大单元教学

教师:人机协同开展单元主题确定、分析学生学情、重构内容、设计单元任务与活动序列

学生:人机协同明确自身起点、补充基础知识

教师:人机协同开展情境创设、动态评价学生、提供精准指导

学生:机器扮演学伴和助教角色,辅助完成单元任务、达成单元目标

教师:人机协同总结教学效果、反思存在不足、形成优化策略

学生:人机协同总结学习收获、存在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补充

主题式学习

教师:人机协同挖掘存在关联的学习内容、凝炼学习主题、设计活动序列与评价方式

学生:人机协同明确自身起点、补充基础知识

教师:人机协同发布并解释主题任务、提供过程指导

学生:机器扮演智能导师、评价者角色,辅助学生完成主题任务

教师:人机协同总结教学效果、反思存在不足、形成优化策略

学生:人机协同总结学习收获、存在不足,并优化学习计划

项目式学习

教师:人机协同开展学情分析、设定项目任务,设计驱动性问题、学习支架与评价工具

学生:人机协同明确自身起点、补充基础知识

教师:人机协同启动项目、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评价项目完成情况

学生:机器扮演团队成员,协同学生完成超出原有认识的任务

教师:人机协同总结项目实施效果、反思不足、形成优化策略

学生:人机协同总结项目收获、存在不足,并优化项目方案

三、人机协同开展创新教学实践流程

结表1所示内容,以项目式学习为例呈现人机协同开展创新教学实践流程。

项目设计阶段。教师可借助DeepSeek为代表的AIGC工具学习、掌握项目式学习设计的基本要素与要求,通过学生作业、测试、访谈数据等分析学习学情。并结合相关启示生成具体内容,通过多轮人工反馈与机器优化,形成包含项目主题、项目概述、项目学习目标、项目问题设计、项目学习开展过程(包含活动、评价、支架)与项目学习效果等的项目整体设计。

项目实施阶段。教师可借助DeepSeek为代表的AIGC工具学习项目式学习实施的基本流程(如项目启动、设计与实施、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并结合AIGC工具开展项目实施。项目启动环节,人机协同生成直观、可视化的项目情境,激发学生动机、明确项目目标。项目设计与实施环节,为学生提供人机协同生成的多样化支架,同时结合学生表现、需要等动态生成支架,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引导学生借助AIGC获取丰富资源,不断指出所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持续完善设计方案;并向学生强调,可赋予AIGC协同者、对抗者等不同角色,提升项目完成质量。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成果并说明AIGC的应用方式、应用途径;组织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人机协同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此外,教师也可尝试拓展项目实施形式,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开展线上线下混合、课内课外整合、虚拟现实融合的项目实践探索,提升创新教学实践成效。

项目反思阶段。教师可借助DeepSeek为代表的AIGC工具设计项目反思维度,并据以人机协同的方式开展项目反思,明确效果、不足,形成优化措施。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借助AIGC工具反思学习中的不足,思考AIGC使用是否符合伦理等,不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观,真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素养发展。

结束语

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表现出多方面优势,但在基础教育领域,让学生使用AIGC一定要慎之又慎。需高校、政府、企业、学校等多元协同,加强理论研究、重视风险研判、推动技术优化、跟进使用效果,引导教师、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技术观,本着以人为本、技术向善的原则,杜绝“技术对人类的同化”“人类成为技术附庸”等现象。

(作者:房立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