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R元年——虚拟现实时代的艺术

hqy hqy 发表于2025-03-02 01:03:29 浏览9 评论0百度已收录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雅明影响深远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出版于1936年,那个时候还没有网络,正在席卷大众文化的新技术是摄影与电影。本雅明从技术角度,剖析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机械复制技术,消解了古典艺术的“原真性”、“膜拜价值”与距离感,众多的摹本代替了原作独一无二的存在,从而导致传统价值的崩溃,也就是作品中“光韵”的消失。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不再以仪式为基础,而是建构于政治学之上。

现在来看,本雅明在上个世纪的观点虽然从大方向上揭示了艺术由古典走向现代的意义嬗变与审美变迁,但他似乎没有预示到技术的发展,远远不止于机械复制的工业时代,而以爆炸式的速度在短短几十年间,不断猛烈冲击着世界。技术发展也并不是一次性的完成,而是不断的进化与升级,本雅明当时预想的技术只是原作与复制品间的保证其“同一性”的传播媒介,但后来科技发展的事实是,艺术家利用技术所得到的创作方式与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而从网络全球化到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社会结构及生存体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从这些变化中汲取形式与观念上的创新,并大大的扩展了其自身的外延。

从创作到展览中VR技术 

让我们从最热门的技术VR开始谈起,VR的发明其实很早,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即已经被作为一种前瞻性的技术提出,但直到近年来,才开始进入到运用领域。2016年被称为“VR元年”,首先在电影、软件等产品的开发上,VR技术的实用价值大举被商业资本所挖掘。

如果说我们的现实早已经被非物质化的图像与信息所包围,那么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则进一步将人类体验带到由数据所创造的虚拟世界,它能带来与真实世界一样的感受(主要指人身体上的感受)。VR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但是尽量让你的感受是真实的。

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VR已经开始被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所使用。在今年的毕业展上,中国美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12级艺术工程与科技毕业作品《如果》,号称国内首部结合综合媒介的浸入式VR展演艺术作品,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主任郑靖老师指导。作品故事以山海经为蓝本,对古有的三兽进行角色设定,结合七巧板的几何元素,通过演变与重组,重新赋予生动的形象。作品以神秘的宇宙为空间场景,讲述了三兽互相协助、取长补短,抵御外敌以及发生内部矛盾,分崩离析,最终走向灭亡的故事。借由反转的悲剧性结尾引发关于主旨的思考。

这一展演作品以虚拟现实(VR)技术为依托,将虚拟空间通过艺术性的形式呈现,打破了单一的视觉观赏模式,融入综合媒介造境,结合触觉、嗅觉等通感体验,突出艺术体验的沉浸感,为欣赏者提供了多维度的选择,其中包含天马行空的想象、精密的价值观、大量的传统元素以及贯穿始末的协同创新主义精神。

《如果》外部实景

《如果》内部展演现场

“2016年的某一天,我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2086年太空宇航员的邮件,来信中说,他真的很希望返回他曾经所在的2016年。”——这段类似于科幻小说梗概的文字,是国美开放媒介系毕业生王茜的作品《迷失在图像中无法返回……》的作品说明,王茜通过VR的方式将她的故事展现在观众眼前。

《迷失在图像中无法返回……》影像截图

《迷失在图像中无法返回……》展览现场

最新的尝试不仅仅发生在艺术学院里,随着VR技术的发展,大量与VR智能硬件联手的艺术交互平台开始出现,与此同时,为艺术制作提供新的技术支持的商业公司也开始出现。

BFA-VR是一家致力于VR垂直应用及VR影像内容开发的平台,今年,他们为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一个VR艺术展览提供了技术支持。展览现场位于威尼斯的老建筑里,他们做了一个4.5米×4.5米的“VRBOX”——在这个几乎全黑的展厅里,除了从顶部悬吊下来的三个VR眼镜以外空无一物。观众带上眼镜之后不仅可以观看,还可以参与到作品中去。展览“以投射为名”,力图通过现有的持术手段,来讨论“场域现实”与“心理现实”之间的全新关系。

谈到此次为三位艺术家提供VR技术的制作,BFA-VR创使人刘浩不无遗憾的说:“大家知道艺术家在创作一个艺术作品的时候是天马行空的,他不会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但是我们现在VR技术很不成熟,新媒体技术要依靠的技术手段又很复杂,所以想要通过数字语言去完整表达艺术家想法,实际上让我们看到了很大的难度。而且威尼斯我不是第一次去,去了欧洲很多国家以后发现,他们的基础设施建设跟我们相比落后了太多,在威尼斯我差点儿因为他们的外网网络比较崩溃,这样等于就把我们高科技的翅膀折断了一个,只剩一条腿这种感觉,又加上我们需要通过技术去呈现艺术家的想法,所以实际上我们在一直不停在调整我们的技术手段,还算是比较成功,能够给自己打一个70分,差不多算是把艺术家的想法都表达出来了。”

“VRBOX”展览现场

随着VR、AR等虚拟技术的普及,虚拟美术馆的模式将再度热门,与曾经的数字美术馆不同,它需要更加符合时代及科技的革新。去年今日美术馆推出的“未来展”就希望能讨论一个“云端美术馆”的模式。“未来馆的核心价值是通过虚拟技术,使很多在线下无法实现的艺术想法得以实现,同时也将改变传统展览的从策展到布展、开幕等一系列的美术馆工作方式,从而改变人们感知艺术与接受艺术的互动方式。”但或许同刘浩所面临的问题一样,难的不仅仅是技术,而是技术与艺术的协同合作,今日美术馆的馆长高鹏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就曾特别谈到这一点:“因为艺术家和技术人员根本是两个世界的人,这些人以前是从来不在一起工作的,他们也不愿意在一起工作,技术团队要求你给出他清晰的需求清单,但艺术家不可能列出这个单子给他们,基本上每天都会有一个新的想法,技术人员很多做到一半不做了。”

图:艺术类APP“艺术头条”在2016年“艺术北京”上推出5个展位VR体验区,带领观众体验全景展览

图:应用程序Sketchfab发布的新工具Instamuseum,能够帮助用户整合 Instagram 平台上的照片,并以VR展馆的形式进行展示

作为一种理念的“虚拟与现实”

当我们观察虚拟现实时代的艺术时,理念与技术变得密不可分。从技术层面来说,将VR运用到创作与展览当中虽已经开始萌芽,但还并不常见,也并不成熟,而从理念层面来说,这一在目前还远未普及的技术己经让我们看到未来人类存在颠覆性的改变,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线正在被打破,在宗教统治世界的时候,上帝的世界、人与上帝的关系,是艺术家创作最重要的母题,而在今天,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则成为越来越多艺术家去探寻的命题。

本月初,爱尔兰艺术家约翰.杰勒德来北京举办个展,约翰.杰勒德的作品选取了一些具有能代表人类权利机制的现实场景,利用3D技术和游戏引擎制作成一个虚拟的世界,同时在其中置入了类似于游戏的情节设定。

约翰.杰勒德的作品力图去揭示信息的“实体”来源——它们所依存的能源、它的储存仓库,以及它作为军备训练用途时的地景网格等等,而我们日常所感知的世界实际上是这些抽象的数据文件所制造的图像世界,约翰.杰勒德将图像虚拟化,制作成一种具有影像效果的程序,从现实到抽象化的数据再到超现实的虚拟图像,约翰.杰勒德希望由此揭示出一个被权力所控制的信息化世界。这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黑客帝国》里提出的假设:我们其实生活在一堆程序所编织的幻觉当中。

约翰.杰勒德举办个展的同时还将在中国的四所美院举办讲座和工作坊,在谈到他最想告诉学生什么时,杰勒德说:“我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算法的时代,算法在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里是理解和控制事情的一种手段……如果现在的艺术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其实他们只能够做奢侈品,而不是艺术。”

《太阳能储务,内华达州的托诺帕,2014》

约翰.杰勒德《演习,敦煌,2014》

在约翰.杰勒德看来,“算法”对新的艺术创作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方法,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对于现实进行一种模拟,实际上这种建模早就存在于生活的很多领域当中,比如投行的工作,或者说军事的决定,而现在这样的数字时代,我们做任何的决定的时候,都会对事实进行一个建模,会输入一些相应的参数,得出一个结果,那么这个结果会指导我们去采取什么样的决定,在生活中怎样作为,所以模拟出来的虚拟世界并不是客观与精确的,实际上更多时候它反映的是我们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国外很多艺术家在讨论虚拟世界时都指向了一种对现存制度质疑与挑战的态度,但中国的艺术家似乎更倾向于去挖掘虚拟世界中形象化与诗意化的成分,这种诗意化的成分或者与传统美学有关,也可能是具有叙事性和文学性的。

艺术家aaajiao(徐文恺)用电脑算法生成抽象的实体雕塑《枯山水》与不断形变中的地貌图景《有限的无限风景》。《枯山水》看似静态,但它实际上是一件动态的作品,是基于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实现的。你看到的形体是一早就决定好了的,再将现实场景放进电脑里,模拟出3D的造型,这样可以随意在电脑中模拟出形体流动的方向和感觉,也可以根据空间的不同进行定制。

徐文恺《枯山水》

北京空白空间五月推出了艺术杨健的个展“无穷的开始”,艺术家虚构了一个建筑师的角色,建构一座可以令时间自由流动的“建筑”,艺术家还提供了一个建筑师的小说文本。同时在虚构的建筑师所营造的空间,是一个越来越倾向于“非物质化”的虚拟世界,这里充斥相互交织的多重经验的隐喻,多种网络化的技术方式被形象化和诗意化了,而整体上,艺术家呈现了在一个信息主载的世界里,生命本身受困于一座轻盈而又沉重的迷宫。

杨健 “无穷的开始”展览现场

杨健 《爱丽丝的漫游》

田晓磊制作精良的影像作品最近在今日美术馆呈现了一次视觉盛宴,为了让观众更加能够进入到充满了想像的未来世界,整个展览布满了一个可以反射四面的镜子,观众进入其间之后,会被多线反射的影像所包围,这类似VR创造出来的沉浸式体验。今日美术馆自去年开始就主推未来馆的新观展方式,所以在此次田晓展的个展上,也提供了一个让观众体验VR的部分。

田晓磊“无限的主体”展览现场

“后智能艺术” 

曾经很流行一个术语“后网络艺术”,最初指的是在网络出现之后开始从事创作的艺术家,后来则引申为深受网络化的呈现方式所影响的艺术,那么借用“后网络”的提法,今天还在学院或者是刚刚毕业的艺术家们,实际上是在类似于VR这样的智能技术出现开始创作的。对他们来说,艺术的存在土壤里已经一个充斥着科技与智能的世界,而在这样的前提下,艺术必然要涉取其它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6月20日,由重庆高科集团有限公司和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共同主办“虚拟车间——互动媒体艺术展”正式开幕。此次受邀参展的这批艺术家展现了一系列技术与雕塑艺术结合的作品,他们是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9位师生群体、职业艺术家,展览将展出他们的11件雕塑作品。这些作品都大多在雕塑艺术中融入了VR、AR等新技术。艺术家们利用VR眼镜、GPS导航、互动机械作为媒介,运用脑电波技术、眼动技术、智能感应技术等,引导观众与作品互动,甚至让观众参与到完成作品的创作。

唐勇《平衡》

《平衡》是艺术家唐勇的作品,它主要运用了体感技术与作品进行结合,观众在参与互动中由于所占位置的原因,会看到投影效果中树下的这个方形平台会出现失衡的效果,甚至坍塌,给观众心理上带来强烈的不安和危机感。艺术家通过这种失衡效果,体现自然生态现在所处的危机,同时呼吁大众控制欲念,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维护人与生态的和谐和平衡。

焦兴涛《奇迹》

艺术家焦兴涛的作品《奇迹》,是四个装置作品,所组成的材料几乎来源于发动机零件,装置的内容分别是旗杆、世贸双子大楼、烟囱、路边小车,作品运用了脑电波技术,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作品通过投影后所呈现的效果通过脑电波注意力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建立直观而奇妙的联系。

科技为艺术带来了很多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外延上的模糊性,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很多对新科技的创新与跨界运用,发生在美院里的设计专业,而非造型类专业。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胡方老师与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中心田进老师,带领由十一位2016届工业设计系本科毕业生组成“第一直觉”团队,从设计出发,在通用设计、艺术表达、科技前沿、生物领域等诸多方向上进行实验,最终完成了智能交互产品、食物设计装置、可持续生物材料应用家具、互动游戏产品等个性鲜明、方向多元的五组设计作品。 

《概念体验区MO》呈现由细菌合成的新兴生物材料在产品设计上的应用

《音画匣子》通过人声展示音流学丰富多彩的几何图像,为使用者带来感官上的惊喜互动 

新媒体艺术家吴钰辉,同时也是国美跨媒介学院展演系的青年教师,他认为当下艺术与科技进行跨界的方向虽然热门,但好作品却很少,究其原因,还是在很多人纯粹只是把技术当作手段,而没有挖掘其背后的逻辑和美学:“有很多对专业领域感兴趣的人也许后来真的去做很扎实和深入的研究了,科学领域其实比艺术更好玩。另外,还有一些人只是想借用这些资源和便利来完成自己的概念,很多艺术家在利用新媒体时,其实并不愿意真的去研究那个东西,只是当作一个技术手段在使用,而且是很简单的使用,其实他们对技术背后新生的新的逻辑的美学可能并没有去深入的挖掘。其实真正能够玩得比较巧的,感觉双方有对话关系的,这样的好作品并不多见。就像我们经常提到生物艺术,很多你会觉得过于晦涩、枯燥,感觉一大堆数据,一大堆来自另外一个领域的理论搬运,其实对于作品体验和审美情绪的转换上面其实是失败的,根本没有转换过来,有点儿像是听了一个科普的扫盲班一样,把属于那个专业领域的东西都讲了一遍而已。其实你不管怎么做,都不要跟专业人士较劲,因为他们就是专业的,你很难站在他们的角度找到他们的痛点,去跟他们拼技术和拼理论,而是你要回到艺术的角度,去传达你的态度和理解。” 

这个时代特有的一种焦虑,是对创新的无限渴求,当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知识冲击艺术的时候,艺术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是:究竟是技术胜利了,还是作品胜利了?技术本身很炫,也容易引人注目,但也很快会变得不再新奇,在这个快速迭代的科技时代,艺术家们也许更应该找到自身的人文落角点与文化批评力。  

作者:熊晓翊

编辑:大白

长按下载“艺术头条”APP,体验VR全景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