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
本周为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
华东师大昨天举行论坛
发布亲子沟通“秘密武器”
一款能模拟不同气质类型的
“ai娃”系统
以贴近真实生活的实战演练
帮助家长掌握个性化沟通策略
如何利用数智技术赋能家庭教育?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一年前,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以破解当代家庭教育问题与挑战为使命,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研究院成立一周年之际,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教师发展学院承办的“数智赋能·教联共育——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主题论坛5月14日在沪召开,旨在深入贯彻《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精神,探索新时代家庭教育创新路径,推动形成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主题论坛现场
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知名专家学者、中小学校管理者等350余人参会。
与会嘉宾围绕数智时代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挑战、新机遇、新路径展开深入探讨,通过成果发布、主旨报告、圆桌论坛、案例分享等形式,共同描绘家庭教育创新发展蓝图,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凝聚智慧、汇聚力量。论坛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党总支书记赵健主持。
从经验传承走向数智赋能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致辞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用科技守护教育的温度。”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指出,华东师范大学始终将家庭教育视为“育人生态”的关键一环。通过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为家庭教育注入“爱与智慧”的基因。当前,学校正通过技术创新重构教育关系网络,以智能系统破解大规模、个性化指导难题,以数据连通打破“家、校”信息孤岛,以平台思维整合社会育人资源,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字时代获得精准化、全周期的成长支持。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浩致辞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浩表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战略部署。“当ai技术重塑教育形态,家庭教育既迎来了智能技术打破时空壁垒的机遇,更面临价值引领和技术赋能如何同频共振这样的深层命题。”王浩认为,华东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前期做了很好的探索,期待研究院能够持续探索数智赋能家庭教育的新路径。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副主任尹后庆致辞
“当我们谈论‘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的时候,本质上我们是在探讨如何构建适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育人新生态。”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副主任尹后庆指出,当家庭教育从传统的“家事”上升为重要的“国事”,当协同育人从零散的探索转向系统的建构,我们正见证着中国家庭教育事业的深刻变革。“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育人变革,我们要以数智韧性应对教育焦虑,用智能温度化解代际隔阂,强化人工智能在家庭教育个性化指导服务中的支持功能。”
主旨报告+圆桌论坛
主旨报告环节,三位知名学者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学术分享。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工会主席张艳萍作了题为《道为术先——关于家庭教育误区的一点思考》的报告。她深入剖析了当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本末倒置现象,强调教育理念比教育方法与技术更为根本,呼吁家长回归教育本质,避免陷入功利化育儿的误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在《数字时代老年人与儿童的共学互学:文化意义与教育价值》的报告中提出了隔代共学互学的新模式。他强调,数字技术为代际互动注入新活力,老年人向儿童学习数字技能,儿童则从祖辈身上传承传统文化,形成双向互学的终身教育形态。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家庭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庞维国在《家庭教育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专题报告中,基于严谨的心理学实证研究,系统阐释了教养方式、父母游戏性与隔代教养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这些研究发现为优化家庭教育实践、科学培育儿童创新思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施路径。
两场高质量的圆桌对话则聚焦协同育人关键议题。首场以“教联体协同育人的问题与破解之道”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当前协同育人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第二场围绕“数智赋能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转型”主题,重点研讨了技术赋能教育创新的实践路径。
圆桌论坛既有深耕教育管理的行政领导讲述机制设计思路,又有造诣深厚的学术专家分析问题机理;既有一线教育工作者分享实践真知,又有来自公益基金会和教育科技企业的跨界代表贡献创新视角。这种跨界融合、视角多元的研讨模式,充分彰显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治理的协同优势和创新活力。
一年三次迭代
“ai时代的家长学校”再升级
论坛上,全体参会嘉宾共同见证了“知心慧语”智能陪练系统升级版的发布。这一系统经过一年的迭代创新,从1.0版绘制“亲子能力图谱”,首创自适应学习模式;到2.0版增强“智能情境陪练”,实现多模态交互训练;到如今3.0版实现“气质类型匹配”,开创个性化沟通新范式,完成了ai赋能家庭教育的“三级跳”。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闫寒冰发布“知心慧语”智能陪练系统3.0版
“同样的情境,同样的表达,不同年龄、性别和气质类型的孩子的反馈是不一样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闫寒冰指出:“家长们要学会用适切的方法与孩子沟通,‘知心慧语’智能陪练系统3.0版具有更强的拟真性,家长的练习更有针对性,更容易将学习到的技能迁移到生活中去。”
演示环节,当24个不同气质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ai娃”出现在屏幕上,论坛现场瞬间被“点燃”。为何是24个“ai娃”?闫寒冰解释:“首先是4类基本气质,分别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然后是2类性别,3个年龄段,这样一算是24类儿童气质特征。”
“以前用2.0版练习时,ai孩子是没有性格的,往往是有问必答,但现在有的孩子会沉默、会走神,甚至还会直接回答:‘我不想说话,我想一个人待会儿’;有的孩子敏感,有的孩子则比较爱生气——这才是我需要的实战演练。”一位家长用户在体验后说。
这正是3.0版最具突破性的升级——基于经典气质学说,综合年龄、性别等因素,运用算法,系统能够模拟四大气质类型孩子的典型语言特征与内容特征,并根据对话内容调整回应节奏和深度。
发布普适活动
让“家庭会议”走进万千家庭
论坛现场,研究院面向全国461所“校家社协同育人联盟”学校,正式发布年度家庭教育普适活动——“开好家庭会议,促沟通·育未来”,旨在让专业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每个家庭触手可及的日常实践。
校家社协同育人年度普适活动发布
这项活动以“轻量化、可操作、易传播”为特色,从学校动员到资源提供,从主题研讨到实践打卡,再到经验分享、成果展示和持续推进,七步流程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实践闭环。
“一次高质量的家庭会议,胜过十次碎片化的说教。”前期曾参与活动试点的上海七宝明强小学家长反馈,“现在孩子遇到问题,会主动说‘这个我们留到家庭会议上讨论’,这种改变让我们很惊喜。”
“教育不是独奏,而是交响乐。”闫寒冰表示,“‘普适活动’正是这场交响乐中人人可弹奏的旋律——简单却有力,微小却深远。当千万家庭同步实践时,微小的行动将汇聚成改变教育生态的力量。”
家庭会议怎么开?不是简单地让孩子坐在面前听爸爸妈妈轮番说教。活动现场,与会嘉宾纷纷扫码获取包含操作指南、专家视频等资源的“家庭会议赋能包”,为开展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做好准备。
该活动将在联盟校试点推行,未来逐步向全国推广,让开好家庭会议成为新时代家庭教育的“新常态”。
启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爱行动
作为家庭教育研究院的重要公益实践成果,“阳光成长·教育护航——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爱行动”在会上正式启动。
该项目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智启未来·学润人生: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行动”的重点示范项目,由华东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发起,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作为协同单位提供专项支持。
“阳光成长·教育护航——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爱行动”启动
项目将重点面向中西部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100所乡村学校,通过专业、科技、生态“三位一体”创新模式开展精准帮扶。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胡斌在启动仪式上表示:“这一创新实践将家庭教育专业的深度与智能科技创新的温度完美融合,不仅为留守儿童构筑起坚实的教育保障,更探索出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的创新路径,展现了教育公益事业发展的新方向。”
本次论坛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凝聚了推动家庭教育创新发展的共识。与会者一致认为,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携手合作,以创新思维和务实举措,共同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共同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来源 | 家庭教育研究院 教师发展学院
文丨戴琪 杨星星 吴德芳
编辑 | 戴琪
上观号作者: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