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6日,以“AI领航、美学相融、健康同行、开启智慧生活新纪元”为主题的2025 CIC中国智慧生活大会在北京召开。在首日举行的“AI+智能硬件融合发展论坛”上,专家们针对AI场景应用、中国普惠方案及应用安全问题展开研讨。
据悉,此次大会由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联合指导,洛图科技(RUNTO)主办、植理文化承办,中彩联提供战略支持。科技巨擘、行业精英、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AI成为行业升级的新质生产力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冯晓曦先生致辞指出,智慧生活正经历从功能叠加到范式革命的跃迁:AI实现从感知到认知的跨越,成为主动关怀的生活伙伴。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还发布2024中国电子视像行业统计年鉴,全面进入行业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启动AI电视机、AI学习机、AI眼镜等前沿标准的制定,引领行业发展。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人工智能创新分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邹月娴博士揭示了AI的前世今生和未来。邹博士目前致力于跨模态理解与生成、人机交互、深度学习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她在《大模型技术赋能智慧生活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演讲中表示,2024年的诺贝尔奖化学奖和物理学奖都颁给了做人工智能的定级科学家,再次验证了AI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历史地位。
洛图科技研究专家刘闯先生也将发言主题锁定AI,他提出,AI作为创新技术突破发展方向与核心引擎,AI与硬件有机的融合已经承载着现在包括家电以及消费电子市场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中国优势
邹月娴博士提出,我国正在努力推动人工智能研究,在研究领域我国已交出一份非常漂亮的榜单。在2023年的数据来看,在学术界中国研究论文发表的比例已经占到了84.45%,排名全球第一;在政府支持和政府研究产出方面中国排名第一。
产业界论文研究的产出美国排在第一,占比是16.49%;在活跃的非营利组织方面,欧洲占比最高。
中国在全球科技进步的实力进步是非常显著,我们从2016年第一次进入全球前25%,到今天已经进入到TOP11,差一点点就进入前十,这11是来之不易的,在整个前30里面中国是唯一的中等收入的经济体。可以看前面几个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它们在前几十年都是位列全球的前十。
2012年到2016年有很多的学界到业界联手开展工作,2016年深度学习就成为了全球主流人工智能的主流技术。2022年底来到了第一个引爆点,就是AGI时代来临了,Chat GPT推出了。2025年第二个引爆点,成为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元年,那就是Deepseek的推出。在将近70年的发展历程里面,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技术,而目前找到的机器学习或者深度学习是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一个核心技术和必然道路。在这样的过程中,今天开这个会就非常有价值和意义,因为我们到了AI赋能应用的元年,其中人工智能如何跟场景的结合是中国超越美国的领域。
人工智能改变的行业和领域非常多,非常快的有这样一些领域。教育、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娱乐、智能办公和智慧交通,这已经在我们的生活里出现,而且它的态势会是全方位的重构,我们很快就会经历这样的一些系统和一些生活的态势。
AI应用要关注安全和可持续性
专家指出,在AI应用中要小心安全问题,尤其是工业界。大模型是有安全漏洞的,它比我们现在信息系统的安全漏洞要大很多。包括一些攻击,哪怕很小的攻击,还有提示攻击等,都有可能使得你的大模型被攻破。比如智能驾驶我觉得安全性是非常要命的事情,它如果注入了一个假的交通图标而被大模型接受了,就有可能出错了,如果是一个红灯它给你标注为绿灯,这种意外就会出来。所以,安全方面是业界要特别留心的。还有一个问题是全人类要当心的,就是价值观问题,包括目前一些国际冲突都是因为价值观没有对齐,大模型价值观怎么对齐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
现在行业协会可以帮忙来做一些工作,在失控风险和责任归属的法律法规方面还是没有完全建立。另一个就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隐私问题,大家要注意安全,比如在网上、在朋友圈发的信息都可能是隐私暴露的来源。
另外还有可持续性问题。大模型是一个烧钱、烧能量的设备,也是一个高碳的设备,它在我们追求绿能、追求碳中和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到平衡。
AI发展带来就业等四大红利
刘闯先生提到,从AI整个产业发展层面释放出来四个红利。第一是经济规模红利,市场在扩容,整体质量在提升。第二个是产业转型红利,效率革命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所释放的产业转型的红利。第三社会效率红利,初期AI的建设是靠政府引导的公共服务的投资,这是社会投资给消费者的一些体验。最后是就业和人才红利,现在AI核心岗位是急缺的,人岗匹配率不到三分之一,需要既有行业背景又有AI技术技能的T型人才需求在激增。
相关调查
AI产品市场变化数据小结
刘闯先生用数据分析了近两年AI市场的最新变化。他指出,AI与硬件结合,通过各种各样的模型跟硬件结合,最终形成了硬件的终端。终端大概分成几类,第一种以算力为基础的AI的工具终端,包括手机、电脑、PAD,目前手机和电脑类AI应用发展较快,强于PC端。
第二,AI的教育伙伴,如学习机、教具、AI玩具、AI陪伴。还有一类是可穿戴,包括AI耳机、AI眼镜、手表、手环这一类的可穿戴的智能硬件。另外,包括AI摄象头、AI门锁和传感器等安防类。还有传统家电,包括白电、厨电、生活电器,这些也是AI化。同时也关注AI的新型便利,AIpin、rabbit AI等基于AI生成硬件产品。
传统家电它的AI优化,核心功能提升。冰箱的通过机器视觉技术进行食材的识别,包括保质期、保鲜度,甚至提供个性化食谱。另外,对环境的杀菌、除菌。洗衣机和空调,更多强调节水节电的绿色发展,另外通过传感器摄象头进行人体追踪、动态节能是这样的一个强化方向。传统白电领域整个AI技术综合渗透率已经达到20%。生活家电更为亮眼,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智能床垫的AI渗透率已经达到90%。
智能厨房体现是菜的生成和火候的控制,另外像预制菜的扫码烹饪,包括动态的油烟检测,还有整个对于厨房操作者和使用者功能增加的便利性。在厨电领域AI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30%。
AI在电视领域有几个方向,第一是显示功能的提升,包括低码率的片源的,通过算法让它显示的更优化,这种AI的显示内容画质增强的部分。第二,AI的内容提升,也就是通过你的观影行为进行推荐,还有新颖的语音和AI的交互体验,AI电视市场渗透率已经突破了70%。
投影仪类似于电视产品,实现了语音交互的占比达87%。2025年投影机开始逐渐接入大模型来提供更优惠的一些服务,市场提升1.3倍左右。
AI笔记本是通过AI技术提供算法的提升,进行场景的拓宽,AI笔记本机型已经达到了50%,机型数量占比达到50%。AI笔记本电脑和普通的笔记本的平均价格倍率,也从2024年的1.1倍提升到今年的1.2倍,成为笔记本市场新增长。
AI智能平板包括阅读场景、办公场景、学习场景,这种场景垂直应用的开发和算力的结合,在售机型占比已经达到76%,价格是去年的1.07倍。
AI电子纸接入相关的大模型,包括会话、写作及知识管理三大方向:会议、写作、知识管理、跨设备整合管理能力,交互能力也在增强。目前市场在售比已达13.4%,销量占比和销售额占比分别达到了22.9%和31%。AI技术对电子纸整个溢价的拉升也从2024年的1.2倍提升到2025年的1.4倍。
可穿戴像AI手表、手环类产品,这类产品同样是介入了整个的模型,介入自己的产品首先进行了产品优化,第二也是伴随着一些垂直性应用场景,像健康类,像运动类,像安全类,通过模型去进行服务,通过应用强化应用的功能这样来实现。我们关注到整个知识大模型市场可穿戴设备的机型,渗透已经超过了85%,基本上已普及。
今天也看到了AI耳机,AI耳机现在是三个方向,第一个就是商务会议的,另外就是运动健康的,还有市场陪伴的三层场景的共同发力。从AI耳机的机型数量来看,去年是45个,今年在售机型数量是77个,因为AI耳机产品品类它是相对比较新的,整个市场的提升空间,无论从销量上还是从销售额上提升非常快。
目前最热的是AI眼镜。首先它的佩戴属性强调它是轻量化的、不易造成人体负担的产品。它更强调算法、算力、续航还有重量的平衡。AI眼镜技术是通过多模态的交互技术,同时实现语音、图象的交互和输出,通过拍照、识别、语音输入,通过拍照的一些文本翻译来实现的。AI眼镜和AI眼镜的销量和销售额它的占比分别达到了65%和37%。随着AI眼镜普及化的加深,与普通拍照眼镜或者单纯的语音声音眼镜相比,溢价空间也会下降。
安防领域AI门锁,AI门锁是一个非常低的交互性产品,数量和销量占比提升都不是很大,价格倍率变动也不大。
AI摄像头是从单点智能向全域防护的概念去跃迁。AI摄像头是基于机器视觉的逻辑,搭载了AI芯片,实现了图片和动态图片场景识别的图象,另外对智能方向领域的优化,包括人脸识别、行为识别,包括场景识别这些进行优化。在售产品中现在接近26%的机型是有AI功能的,从销量占比和销售额占比来看,也都是接近50%。
小结:从目前的市场行业表现看,AI跟智能硬件的融合呈现了几种表现:第一,交互智能化。通过语音,通过手机识别实现了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方式。
第二,技术轻量化,在终端的低功耗和大范围压缩技术。另外,大家更多聚焦于场景,把场景生态化,更强调跨设备联动和垂直场景的应用。另外市场的情况,高端价和AI普惠在并行,这是根据品类的发展阶段不同,新品类它的溢价能力比较强,成熟品类它逐渐的溢价在下降,逐渐的实现AI技术的普惠。
第三,AI体验隐形化,过去的营销或者传播,都是用语言、文字和视频,实际上好的AI应用技术,需要通过至少15分钟以上深度的体验,才能领会和体悟到AI技术对产品的提升。所以,应更加侧重用户对于AI功能体验的方向。
对整个的中国硬件市场、AI硬件融合市场做一个定量预测,这个预测不含PC产品、AI手机和AI汽车部分。硬件今年会突破1万亿市场规模,未来五年还是持续增长的高增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